纯粹的观察,就产生智慧。

但凡有了怎样的发生,有了怎样的感受,首先要用来认识自己。把对外的评判转化为向内的体验,并去观察自己这些感受的来龙去脉。去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问别人“为什么”,问世间“为什么”,再用“观察”来持续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洞察,如此,一个人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感官连接到了什么,催生了自我的内心活动,这就是评判。没有产生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活动,就是观察。

纯粹的观察,就产生智慧。

1、

观察,是充满了活力的,是流动的,自由的、无限的;评判,就是用一个答案去限制自己继续去观察,就是失去了自由,每一种评判都是对自己心灵的禁锢。

多观察,少评判,少定义,少下结论。

感到自己很讨厌某一个人,这肯定是一种评判。

如果放下这种评判而去观察这个人,“一个让人讨厌的人”这一个封闭的结论就会被打开,就一定会产生新的发现,这样的发现,有可能把“讨厌”的答案变成“其实也没那么讨厌”,还有可能再从“没那么讨厌”变成“挺有趣、挺有意思的一个人”。

其实,在这种转化的过程之中,这个人的言行并没有任何的改变。这个人还是那样一个人,自己却变了。

从评判到观察,自己封闭的心灵被打开了,绝不是别人从一个“讨厌的人”变成了一个“没那么讨厌”的人,变成了一个“挺有趣、挺有意思的一个人”。而是自己的心灵,从一个“讨厌的心灵”变成了一个“没那么讨厌”的心灵,再变成了一个“挺有趣、挺有意思的心灵”。

这样的发现,与别人无关,只与自己的转化和改变相关,只与自己从行动上,从“评判”改变成了“观察”相关。

这正是“观察”这种行动的魅力,把评判别人,转化为观察别人。把评判这个世界,变成观察这个世界。

通过更多的观察,每个人都可以把“评判之心”收敛起来,变成一个心智境界更广阔、更深刻的人,变成一个更智慧的人。

2、

感官连接到了什么,催生了自我的内心活动,这就是评判。没有产生任何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活动,就是观察。

纯粹的观察,就产生智慧。

只观察,不评判,人就不会产生冲突。既不会与别人发生冲突,也不会产生自我冲突。

不仅不去评判别人,不仅不去评判这个世界,连对自己也不做评判,只是去深入地观察自己,就能做到深入地去认识自己。

但凡有了怎样的发生,有了怎样的感受,首先要用来认识自己。把对外的评判转化为向内的体验,并去观察自己这些感受的来龙去脉。去问自己“为什么”,而不是问别人“为什么”,问世间“为什么”,再用“观察”来持续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洞察,如此,一个人才有可能越来越接近“真实的自己”。

养成这样的心智行为习惯,能源源不断地带给自己成长和智慧。

发布于:四川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