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牧青野
说个扎心的事,你有没有发现,很多越是优秀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在说话时反而越“谨慎”。
老子有语:“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言语如风无影,伤娃难免无形。
多言,未必可以给孩子助力;守中谨言,却能以自然之态养育孩子自然生长。
有时候,父母不是说得越多,孩子就越优秀。
反而父母愈是讷于言,孩子愈是强于行。
父母的嘴,是孩子最强的运。
守好了嘴,就是替孩子守好了这一生的运。
尤其是孩子的这三件隐私,妈妈们,千万别随意开口说……
忍住,不挑孩子的毛病
@新世相的一篇文章中,分享过北大教授赵冬梅和她初中辍学儿子之间的故事:
赵冬梅的儿子,属于那种非传统“东亚”式小孩。
从小很皮,没有上过学前班和任何补习班。就连读过的幼儿园,也是那种以快乐为主,倡导释放孩子天性的教学方式。
赵冬梅和老公都是北大教授,他们一直坚信学习不是什么太大的难事。
所以他们觉得,儿子小时候开心就行,童年就应该好好玩。
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随着儿子长大,教育早已变了味儿。
身边的很多家庭,一个比一个“卷”。
他们反倒成了周围人中的另类。
不过赵冬梅和老公也并未太过担心。
他们暗自想着,儿子毕竟是北大教职工的孩子,至少在中小学阶段,可以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样的话,只要儿子到时候稍微努点力,考个高中,至少能有个大学文凭。
但儿子的一个决定,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
从初一开始,儿子的学校就充满了竞争的压力。
在以成绩为主的评价体系中,她儿子持续被鞭策着,却永远也做不到那个被夸奖的标准。
哪怕她儿子努力从60分考到70分,但依然仿佛是带着“原罪”的差生。
甚至还被老师骂:“你爸妈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孩子!”
渐渐的,她儿子的压力越来越大。开始不想上学,开始装病,直到最后破罐子破摔直接辍学。
一开始,作为父母,他们也接受不了儿子的这个选择。
吵了几回,骂了几次,可儿子只是像个幽灵一样白天睡觉,晚上躲卧室打游戏。就这么把自己锁在屋里两三个月。
那段时间,赵冬梅夫妻二人内心无比焦灼。
但她没有站出来一味指责、埋怨儿子轻易放弃学习,而是先静下心让自己不焦虑:
“北大教授的孩子辍学,不是啥丢人的事儿。”
“人的感受这层里子,比充场面的面子重要。”
再客观剖析问题出现的本质原因:
“儿子小时候就因为成绩不够好,面临了很严重的外界压力。
但当时我没有察觉到他的情绪,没有重视这个问题,也没有帮他及时疏导负面情绪。”
“我和他爸总觉得学习是件简单的事,所以从未同情过学习力并不强的儿子。”
后来,她和老公也尝试过让儿子重回学校。
在意识到这条路走不通后,她开始决定“接住”儿子。
多番尝试后,儿子最终成为了一名职业摄影师。
回顾她的采访稿时,她“忍着不挑孩子的错处,而是积极解决问题”的应对方法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
“读书是孩子最安全、最简单的大路,但不是唯一的路。”
“家长先梳理好自己,才能接住孩子。我从心底接纳孩子了,我就放松了,他才能放松,才能开始真正成长。”
“每个孩子身上都有自己独特的能力。”
“父母不要当孩子的老师,关系会变质。你硬塞给孩子的,他不会要。但当孩子需要支持时,我们做父母的要跟得上。”
“孩子其实也很脆弱,他们需要妈妈帮他们去完成心理建设。”
“我接纳孩子做一个普通人。因为我只希望他做一个自食其力的人,一个能过着有尊严生活的人,一个能接纳自己和快乐的人。”
一个孩子的长大,过程中难免“出错”。
父母不责、不怨,孩子的“错误”,才会真正出现转机。
说白了,不挑剔、不指责孩子的选择和问题,是允许孩子不按父母的期待,而是按照自己生命本该有的样子去成长。
稳住,不怨孩子的叛逆
你家有青春期孩子吗?你的孩子有没有过叛逆到让你崩溃的时刻?你是怎么做的呢?
对于很多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来说,青春期叛逆绝对是个让人头疼的事情。
不过好在青春期虽然是个困难时期,但也有可以引导和可控的一面。
复旦大学教授沈奕斐就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
她的一位来访者,孩子正读初一。
亲子关系已经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严重时孩子甚至拿刀和父母对峙,说要全家同归于尽。
这位来访者找到沈奕斐求助,可孩子又不愿意跟过来一起做咨询。
于是,沈奕斐给了这个家长一个建议:
先不说,只记录。
她让这个家长在第一个礼拜什么都不要说、不要做。只把每天和孩子的沟通情况详细记录下来。
一周后,这位家长拿着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记录来找沈奕斐,在记录中发现,这位家长最喜欢跟孩子说的一句话是:
“你不听我的,你这辈子就完了!”
看到这句话时,这位家长也意识到了不对,但又为难地说觉得自己改不了。
沈奕斐便建议这位家长换一种说法:
“当你没做到这件事的时候,妈妈确实会感到比较焦虑。”
她说只有父母先稳住,不要继续说一些伤害亲子关系的话,然后认识到自己的真实情绪,并真诚地告诉孩子。
青春期问题才能开始一点点破冰。
从青少年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的叛逆,不过是因为他有了和父母对抗的力量。
如果父母的应对方式,是用“语言”去对抗孩子的对抗。
那么,叛逆问题不仅得不到改善,还会恶化。
《与青春期和解》中写过这样一句话:
当一个问题陷入僵局,强势或者处于优势的一方主动做出改变,才有可能破局。
稳住,不怨,才是和青春期孩子相处的大智慧。
当然,和青春期叛逆孩子沟通时,你也可以试试这几个方法:
1、不说任何带有贴标签的评价,不用任何命令、轻视的沟通方式,因为这都会引发青春期孩子的抵抗情绪;
2、当父母在因为青春期问题生气时,可以客观陈述感受,但不要对孩子进行带有人身攻击或者绝对化的表述;
3、说,只是沟通的一小部分;听,才是沟通的另一大部分。
积极地倾听青春期孩子,不是一定要让我们和他们站在一起,而是让我们能静下心听到孩子的真实心声,并站到他们的角度去感受和思考。
守住,不炫孩子的成就
有句话说,人这一生,最难的不是如何说话,而是学会如何闭嘴。
父母亦然。
有段时间,我特别喜欢在朋友圈晒女儿的成绩和小进步。
直到有次,她突然对我说:“妈妈,你可以不要总是发关于我的朋友圈吗?因为我觉得那是我的隐私。”
当时出于尊重女儿,我选择答应了她的请求。但在我内心深处,并未觉得这件事有什么大不了的。
直到有一次,在知乎上刷到一位网友的分享:
这位网友从小就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成绩优秀、听话懂事,长得也特别好看。
爸爸是普通职工,妈妈是家庭主妇,家境普通,也没有任何助力,结婚多年好不容易才有他这个儿子。
随着他一点点长大,他的优秀让妈妈在别人面前“挺直了腰杆”,他也成为了妈妈口中最大的骄傲。
妈妈把他的所有成绩单和奖状,都贴到了客厅最显眼处。只要家里来客人,就会大肆炫耀一番。
但他却说,妈妈对他的肯定和夸赞,却是他从小到大最大的压力源。
妈妈的行为,不仅让他做什么都害怕失败,什么事都想做到最好,还让他长大后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甚至对他的社交也曾造成过严重影响。
心理学中认为,当一个人被过度炫耀或过度夸赞后,会产生以下几种不良影响:
1、超限效应
父母的炫耀和夸赞过多,孩子就会被“一定要做到最好”的压力持续刺激,继而调动自我保护本能,想要逃避。
甚至可能出现对父母夸赞和炫耀的反感心理。
2、期待效应
当父母在外人面前过度给孩子贴过好的标签时,会让孩子对这些标签产生依赖心理。
依赖一旦产生,就会过度寻求外界的认可。
当从外界那里无法获得自己所期待的认可时,就会变得沮丧或者颓废,没有了抗挫力。
3、过度合理化效应
一个能真正做到持续优秀的孩子,是依赖于其内在动机的。
父母在外人面前炫耀孩子的成就,因为孩子会把自己的优秀和努力,归结于为了获得别人的赞赏或肯定。进而逐渐抹杀掉自己的内驱力。
是呀,不炫耀孩子的成就,是父母最应该保持的低调和清醒。
别用你的口无遮拦,毁了孩子的一生还不自知。
其实,不多谈孩子的成就与优秀,不仅是对孩子的一种保护,还是对孩子的尊重。
如何用说话养好孩子,是妈妈们一生需要修行的功课。
父母是孩子的来处,也应是孩子的庇护所和安全地。
父母的言语有边界,孩子的未来才能多后路。
错处不挑、逆时不怨、优秀不炫。守好嘴,守好界限,守好孩子的运……
共勉!
发布于:山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