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 北京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

校园餐事关广大中小学生的切身利益、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让每个学生吃得安全、营养、可口,是家长们牵挂的“头等大事”。今年秋季开学前夕,北京市采取“线上+线下+考核”模式,组织中小学幼儿园书记、校长(园长)和食堂从业人员近5万人,围绕“法规、标准、实操”三大支柱内容进行集体学习,共修“食安第一课”。

不仅如此,北京市在秋季学期伊始还持续推进校园餐工作“上新”:从全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免自带餐具到240多个智慧食堂在开学初投入使用;从“中央厨房+”到学校食堂硬件升级……一系列新举措的实施,只为校园餐变得更加卫生、安全、营养、健康。

新学期告别自带餐具

今年9月新学期,北京市中小学生全部实现了免自带餐具,这项开学新举措之一,让不少学生和家长直呼“太贴心了”。

此前,地处首都中心城区的部分学校受办学空间限制,学生用餐需自带餐具。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家长来说,这是一件“苦差事”。

东城区二年级学生家长张女士:“有时上学着急,一不小心就忘记带了,影响孩子中午用餐;有时餐具清洗不到位,很容易弄脏书包需要及时清洗……当接到学校通知新学期上学不用再带餐具时,自己和孩子都很开心。”

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去年的校园餐改革攻坚,需自带餐具的学生数量已由2024年初的32万人降低至2万余人。今年秋季学期开学后,这2万多名学生也不用再带餐具上学。

为中小学生书包“减负”的背后,藏着一个个暖心的举措。北京市今年针对校内没有食堂的学校,大力推进“中央厨房+”供餐模式试点工作,将择菜、洗菜等食材粗加工环节前置到合作企业的中央厨房,同时对学校原有空间进行改扩建挖潜,见缝插针设置“微厨”,增设餐具洗消设备。市教委、市市场监管局发布《学校食堂清洁和消毒规范》,进一步严格校园餐具消毒标准,保证餐具干净卫生。

在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学校自去年秋季开学前为学生统一配置餐具后,与之配套的消毒柜等设备也进驻校园。

据该校党委书记安海霞介绍,在餐具的消毒方式上,学校采用双重消毒方式,确保学生用餐安全。

259所学校试点建设智慧食堂

午餐时间,北京市育英学校初中学生吴昀轩走进食堂。点餐前,她先和屏幕上的“小桃桃”打个招呼,请“她”给自己提出营养分析和建议。

自从学校引入智能点餐系统,吴昀轩一改往日最可能点的炸鸡和麻辣烫,转而选择营养套餐。

对于点餐习惯的改变,吴昀轩坦言要归功于学校研发的智能体“桃小健”:“这个平台不仅给我带来了膳食理念的变化,还会为家长推送我的BMI趋势及膳食建议,帮助我吃得更健康。”

在持续抓好校园餐营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北京市部署各区以“让孩子吃好吃营养吃健康”为目标,积极会同卫生健康、疾控部门,大力开展营养健康食堂建设工作,持续开展“营”在校园平衡膳食营养健康促进行动。

智慧食堂建设更是成为持续推进这一工作的重要抓手。全市259个智慧食堂建设试点校中有244个在今年秋季开学初投入使用,其中海淀区199所学校全部建成。

以北京市育英学校为例,学校的智慧食堂包括前台点餐系统。这一平台可以实现三个方面的目标:

一是家长通过点餐平台安全管理资金,便捷实现点餐,合理规划孩子一周的饮食;

二是学校聘请北京大学、301医院营养学专家,对学校提供的午餐把关,向家长反馈学生在校营养摄入情况,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季节变化适度调整饮食;

三是这一平台直接连接智慧体育,家长可根据孩子能量摄入和运动情况,科学设计学生在家的锻炼计划,促进家长和学生形成营养饮食和科学运动的意识。

在北京育才学校新校区,据学校负责人介绍,为了保证学生们吃得营养健康,食堂的刷卡系统内置了营养成分分析设备,能对学生餐的热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等进行分析,这些数据都会实时上传到家长手机上,帮助家长根据营养成分制定孩子的晚餐。

在此基础上,为了方便学生了解自己的体质指数,学校还设置了“京小健”智慧机器人,帮助学生分析身体素质。同时,后台设置了本周菜谱,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合理搭配饮食。

一份份校园餐从田间地头端上学生餐桌,食品原材料采购无疑是校园食品安全的第一道关。

为此,北京市今年1月出台的《北京市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与膳食营养工作改革方案》明确,积极推进校园餐大宗食材集中定点采购平台建设,整合资源、优化流程、降低成本,建立完善食品原材料标准体系,严格供应企业资质审核,将在秋季开学优先实现“新鲜蛋、放心奶”供应。

校园餐20分钟上餐桌

由2小时供应到20分钟入口,这是北京市解决校外供餐问题,让厨房离孩子更近的追求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北京市启动了“中央厨房+”供餐新模式试点工作。

据了解,“中央厨房+”细分为三种模式。其中,“中央厨房+微厨”即依托企业设置央厨或通过净菜入校,在学校挖潜空间设置微厨,增设智能烹饪设备、餐具洗消设备等改善后厨操作条件;“中央厨房+微食堂”指挖潜教工食堂等校内资源为学生提供就餐空间;“中央厨房+校校供餐”则依托供餐能力充足的学校食堂,跨校为临近的无食堂学校供餐。

这一供餐新模式的启动,让不少学校从中受益,其中包括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附属校尉胡同小学、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北京市西城区厂桥小学北校区等。

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北京创新推动“中央厨房+微厨房”供餐新模式,致力于统筹区内空间资源,依托校外供餐企业建立中央厨房,负责食材集中采购、食材预处理、冷链配送等环节。微厨房则设置在校内,对中央厨房配送的净菜和半成品进行烹饪加工和配餐,解决了城区学校空间制约问题。

“加入‘中央厨房+微厨房’试点项目以来,教育、市场监管部门对校内微厨房的建设改造工作开展全程指导,受托企业作为中央厨房严格挑选、处理食材,学校也对供货商资质、原始供货凭证和检验合格报告进行严格监管,多管齐下,保障食材质量安全。”

北京市东城区体育馆路小学校长王晓霞:在新供餐模式下,统一采购、集中加工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种类的菜品,有效提升了餐食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

拥有多个校址的北京市朝阳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今年实现了由外供餐向校校供餐方式的优化转型工作。

据了解,学校西坝河高部(西坝河三里)校区原为外供餐方式,参与到“中央厨房+校校供餐”试点工作后,为了让学生用餐体验更好、更安全、更新鲜,该校区供餐方式由学校西坝河低部(曙光里)校区食堂送餐。通过调整供餐方式,29个教学班的1000余名学生用餐方式得到了改善。很多学生说,饭菜吃得比以前更可口、更新鲜了。

打造“看得见的安全”

想让学生吃得好、吃得安全,学校食堂硬件升级势在必行。北京市先后分两期,对近1300所学校食堂的1600多个项目进行改造。截至今年9月开学前,约80%的项目完成改造。

北京育才学校新校区先进的食堂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据学校负责人介绍,食堂配备的智能晨检仪,可快速进行人脸识别、健康证管理、体温筛查、伤口对比、手部卫生检查等工作,确保员工健康上岗。

同时,智能检测仪能快速检查食材农药残留、兽药残留,确保食材安全。除此之外,智能留样柜具备自动称重、双摄监控,电子锁48小时留样管理功能,实时显示留样情况,确保留样样品安全。

最值得一提的是,智能物联网可以实现动火离人警告、温度实时监控和预警提示,以及跟踪监控员工异常行为、鼠患等病媒生物捕捉等。

学校的后厨设备同样可圈可点:全自动洗碗流水线集清洗、消毒、烘干功能于一体,智能消毒库采用高温蒸汽+紫外线双重杀菌,保障食品安全;智能炒菜机可以适配200道以上菜谱,提高高峰时段的供餐效率;万能蒸烤箱能精准温控且可远程监控。

此外,智能云称可以实现全流程追溯,记录食材从采购到入库、出库的全过程数据,并形成电子台账,确保食材安全。

在北京小学红山分校,通过全链条智能设备布局、数据化监管闭环及可视化信息公示,构建起了“安全可溯源、管理可感知、服务可量化”的创新性校园餐饮生态,成为学校智慧化建设的重要标杆。

学校于今年秋季学期首次投入智慧物联食安监管系统,通过“设备互联+数据互通+动态监管”模式,形成“来源可溯、过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追”的闭环管理体系。

专设食安监管数据显示大屏幕,让师生、家长及监管方直观了解食堂状况,打造“阳光化”食安管理场景。

同时,食堂通过覆盖全流程的智能设备集群,构建食安数据采集网络,实现“人、货、场”全维度智慧监管。而食安数据的可视化,更能够让师生直观感受到“看得见的安全”。

来源:首都教育

上一篇:答“移”解问|外国留学生在中国如何办理居留许可
下一篇:通学公交车首次开进校园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