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雁集》三十八:苏冠方

来源:吉林大学

医路长歌——点滴成长中的感恩与感悟

苏冠方

承蒙张希校长的盛情邀请,我有幸为《闻雁集》撰稿。时值眼科医院新楼落成启用,又欣逢母校即将迎来八十周年华诞,抚今追昔,心绪万千。回望四十余载从医路,我的每一步成长,都离不开医院的支持与师友的扶携。谨以这些朴素的文字,记录一路走来的点滴体会与感念,这是我莫大的荣幸。

一、寒窗秉烛:从查干湖畔到泰晤士河

我出生在吉林乾安,家乡毗邻的查干湖烟波浩渺、水光接天,那是我童年对"广阔"最初的认知。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的消息如春雷惊响,我怀着对未来的无限憧憬积极备考。在那个寒冷的岁末,我幸运地以区域高考状元的身份,踏入了吉林医科大学(现吉林大学白求恩医学部)的校门,开启了与医学相伴的一生。

那段青葱岁月,至今回想起来依然让人心潮澎湃。我们年级五百余名同学分成十二个班级,我有幸被任命为六班班长。最令人难忘的是同学们之间悬殊的年龄差——从经历过岁月沧桑的兄姊,到稚气未脱的弟妹,不同的阅历与人生轨迹,却因同一个医学梦想相聚于此。年长的同学沉稳持重,常与我们分享人生的智慧;年轻的学子朝气蓬勃,为集体注入无限活力。这种独特的年龄结构,让我们的班级既保持着严谨求实的学风,又洋溢着自由奔放的青春气息。那些在教室里热烈讨论、在图书馆并肩研读的日子,已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的记忆。

五年的大学生活,是知识积累的历程,更是品格塑造的旅程。每天在教室、图书馆、宿舍三点一线间穿梭,我们如饥似渴地在医学的海洋中汲取养分。正是在这片沃土上,我们不断修正自己的人生坐标,逐渐明确了一名医者的责任与担当。

回首求学之路,最让我们感恩的是母校的培育之恩。在这里,我们遇见了人生中最重要的引路人——那些可敬可爱的老师们。谭毓铨教授严谨治学,饶明俐教授循循善诱,卜国铉教授学识渊博,刘克非教授精益求精,孟宪民教授仁心仁术,郑扶民教授诲人不倦……他们不仅传授我们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能,更用言传身教为我们诠释了"医者仁心"的真谛。诸位老师的教诲如春风化雨,滋养着我们的心灵,这些宝贵的财富让我们终生受益。

图1  1978-1982年,作者于白求恩医科大学求学期间在基础楼前的留影

毕业后,我留在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医院工作。在平静的日子里,我逐渐意识到医学发展日新月异,唯有持续学习,方能跟上时代。于是,我利用下班时间参加各类补习班,尤其专注于英语学习。那些挑灯夜读的时光,密密麻麻的笔记,反复的背诵记忆,过程确实辛苦。但每当要放弃时,想到未来或许能接触更前沿的医学知识,便又有了坚持下去的勇气。如今回望,正是那段默默耕耘的日子,为我打开了通往世界的大门。

我的专业方向是眼科学。眼内有两种恶性肿瘤,其中一种高发于1-3岁儿童,即视网膜母细胞瘤(RB)。如诊治不及时,致死率高,且该肿瘤具有遗传性,一直是眼科学界及肿瘤学界关注的重点。1986年,研究发现易感基因RB1与该肿瘤的发生有直接关系,并在国际上首次被克隆。为此,我们与北京肿瘤防治研究所合作,在国内率先开展了该基因在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中的检测。为了收集标本,我们奔赴吉林省内各地,也远赴黑龙江等地寻找患者,采集血样、开展基因检测。通过系列研究,我们揭示了RB1基因在中国儿童视网膜母细胞瘤中的遗传性与非遗传性突变及其类型与规律,相关研究成果得以发表。

1992年秋,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的John K. Cowell教授看到我们的研究结果后,通过英国驻中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来到白求恩医科大学,主动寻求合作。最终,中英国际合作项目“中国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Rb1基因突变性质的分析:中英资料对比研究”由英国政府获批立项。John K. Cowell教授为英方课题负责人,我有幸担任中方负责人,开展为期三年的项目研究。这期间,我们对比研究了不同国家RB患者的肿瘤样本,以及RB1基因的突变规律,成果陆续发表。依托于这一研究合作项目,二院眼科又陆续派出2位学者赴伦敦加入该项目研究。经过三年的合作研究,我们不仅揭示了视网膜母细胞瘤的发病规律以及各国的异同,发表了学术论文,同时培养了一批具备深入研究能力的人才,使当时的白求恩医科大学眼科在视网膜母细胞瘤分子生物学研究方面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图4  1992年,作者(左一)与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John K. Cowell教授(右一)在白求恩医科大学初次会面,共同商讨中英国际合作项目。

1992年至1995年,项目合作同期,我在英国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院实验室工作。1995年,我随实验室迁至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CCF)分子遗传学中心,以博士后身份参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部分工作以及致病基因的克隆工作,成功克隆出TTC4基因,确定了其序列与定位,并对人类1号染色体长臂进行了大量基因定位研究。二十余项成果输入人类基因组NCBI数据库,供全球共享。

尽管在国外工作八年,我始终初心不改。2000年,在留美五年后,我成为CCF中唯一选择回国的人员。纵然国外科研条件优越,但我始终记得,是白求恩医科大学培养了我,这里才是我实现医学理想的家园。

二、破茧成蝶:眼科医院三级分科的发展之路

2004年,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在原有眼科基础上成立了第二医院眼科医院。我们借鉴国内外大型眼科中心的先进经验,深知三级分科是发展壮大的必经之路,因此在眼科二级学科基础上推行“三级分科”,按疾病类型细分专业,实现多学科齐头并进。这一举措不仅壮大了学科梯队,也推动学科向精、细、强发展,使二院眼科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整个过程,医院给予了充分的资源与政策支持,团队每一位成员都为此付出了巨大努力。

经过二十年耕耘,在全体同仁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眼科医院已成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国家眼耳鼻喉医学研究中心吉林省分中心、吉林省重点学科等多个平台汇聚的学科高地。学科团队近三百人中,涌现出一批优秀骨干。更令我欣慰的是,通过专业分科,每位高年资医生都有了明确的研究方向,能更专注、更深入地解决专业问题,患者也因此获得更精准的诊疗。看到年轻医生在专业领域茁壮成长,我常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求学岁月——这种传承的力量,让我内心深感骄傲和自豪。

目前,眼科医院年诊疗量达40万余人次,手术量3万余人次,各项医疗指标较分科前增长数十倍,在吉林省遥遥领先,在全国也位居前列。眼科医院已以较大优势处于吉林省乃至东北地区眼科学界的领先地位,跻身国内眼科学界先进行列,部分专科水平已与国际接轨。这些已被全国眼科学界所公认的成绩,是全院上下共同努力的结晶,凝聚着每一位团队成员的心血。

三、教学相长:管理岗位上的实践与收获

在吉林大学第二医院兼职参与管理期间,我曾先后协助院长分管院内医疗、教学、科研及学科建设工作。2012年,在首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遴选过程中,我们认真筹备、扎实推进,协同各职能部门加强沟通协作,推动多个专科踊跃参与。最终,在全国首轮评选中,我院获批了包括眼科、病理科、外科在内的6个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单位,为医院学科建设及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分管教学工作期间,我一贯注重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2016年,在医院的支持下,我们二院组建团队代表吉林大学积极参加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大赛。从队员选拔开始,我全程参与其中。我们“请进来、走出去”,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等),组织赴各地交流学习,增长经验、鼓舞士气。在长达七八个月的备赛期里,团队成员常常废寝忘食。最终,我们代表吉林大学一路过关斩将,先后获得省内、东北赛区出线权,并在全国总决赛中荣获特等奖,实现了吉林大学医学在全国大赛中的历史性突破。当我们捧起奖杯的那一刻,许多同学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段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相长不仅体现在课堂上的传道授业,更在于与学生共同奋斗、共同成长的过程。那些与学生们一起度过的日日夜夜,已成为我教学生涯中最珍贵的记忆。

四、临床耕耘:守护光明四十载

在四十多年的临床工作中,我逐渐将主要精力聚焦于眼底病领域。这个专业的患者往往视力受损严重,甚至面临失明的风险。他们就诊时眼神中常带着深深的焦虑与殷切的期盼。每一次门诊、每一台手术,我都提醒自己:我面对的不仅是一双生病的眼睛,更是一个渴望正常生活的家庭。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随着糖尿病患者增多且呈现年轻化趋势,我们始终不放弃任何一位患者,特别是为许多晚期患者实施手术,真正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在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疗中,我们通过系列临床研究,积累了丰富经验,使我们在该领域的全国交流中占有一席之地。我多次受邀参加全国眼科大会的专家论坛,分享急性视网膜坏死的诊断和治疗经验,将自己的心得与同仁交流。对于玻璃体黄斑界面疾病,如黄斑裂孔、黄斑前膜等影响中心视力的疾病,我们从发病机制、提升手术成功率、部分病例的复发因素到愈合过程进行了长期的临床研究,并作为主要专家活跃于各大全国学术会议,参与制定了多项眼底疾病的专家共识和临床诊疗指南。

2009年,在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创建70周年之际,我荣幸地获得首批“吉林大学白求恩十大名医”称号;2012年,荣获医学工作者最高褒奖“中国医师奖”。这些荣誉,我认为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我们整个眼科团队多年来坚持开展临床研究、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和能力、热心服务患者的认可。在这些指导思想的鞭策和鼓励下,我时刻提醒自己:作为医生,初心不忘,使命必达。

五、杏林传薪:授渔之乐

自2000年开始招收研究生至今,我已培养博士后3人、博士研究生近50人、硕士研究生40余人,并长期承担本科生和临床医学七、八年制的教学工作。令人欣慰的是,我们带领的眼科学教学团队被评为“吉林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团队”,主持的《眼科学》本科课程被评为“吉林省精品课程”,我本人还参与了4部国家级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授人以渔”的理念。我常对学生说:“我教给你们的不只是手术技巧或实验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你们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能力。”我要求他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要善于思考和总结。如今,看到学生们分布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乃至国外各大医院,成为各自领域的专家,我由衷地感到欣慰。每当在学术会议上遇到曾经的学生,看到他们自信从容地展示研究成果时,我内心总是涌起一种难以言表的喜悦——自己的付出是值得的。医学教育事业正是这样代代相传,我们这一代人做到的,就是尽力为年轻人铺路搭桥,将白求恩精神传承下去。

六、人生回响:光明所系,性命相托

回顾这数十年的从医之路,几个重要节点至今清晰:本科求学让我筑牢根基,确立了理想;出国深造让我开阔视野,学到了先进技术;回国服务让我找到归宿,实现了个人价值;学科建设让我体会到团队的力量;教书育人让我见证了精神的传承。

若要对年轻医者说些什么,我想说:医学之路确实漫长而艰辛,需要持之以恒的学习和投入。既要有走出去看世界的勇气,也要有沉下来做实事的定力。对待患者,要常怀悲悯之心;对待技术,要永葆精益求精之志。当你通过自己的努力为患者解除病痛、带来光明时,那种职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的支持,医学的进步依靠代代传承。愿我们都能铭记并践行白求恩精神,在从医路上坚定而温暖地前行。

苏冠方,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二医院眼科医院院长,一级主任医师,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吉林大学唐敖庆领军教授,中共党员。国内著名眼底病专家,在眼底病、眼肿瘤和眼外伤的诊断治疗和科学研究方面有很高造诣,先后主持包括国家级在内的国际合作及省部级项目4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80余篇。现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常务委员、眼底病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眼科医师分会常务委员、眼底病专委会委员,全国防盲技术指导组委员,吉林省医学会眼科学分会主任委员、眼底病学组组长,吉林省眼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吉林省眼科学工程实验室主任等社会兼职,任《中华眼科杂志》《中华眼底病杂志》《中华实验眼科杂志》等专业期刊编委,以及多种国际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先后荣获“长春市有突出贡献专家”、“吉林大学十大白求恩名医”、“吉林省高级专家”等荣誉称号,并于2012年荣获第八届“中国医师奖”。

供稿 校长办公室

排版 | 王语圻 高畅

图片 |  作者本人提供

编校 |  依过

审核 | 冯子宸

上一篇:全运落幕,但这些“C位”值得被记住
下一篇:亚马孙COP30落幕:会场内外的期待与落寞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