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2500亿港元 港股IPO募资额有望全球居首

11月24日,电解铝龙头创新实业在港交所上市,股价首日收盘报涨32.76%。经梳理同花顺iFinD数据发现,截至24日,年内已有89只新股在港上市,募资总额达2582.75亿港元,新股上市数量、融资规模较2024年同期分别增长53.45%、259.45%,其中,A+H公司新增17家,合计募资约1364.89亿港元,贡献了年内首发募资额的一半以上。

398家企业扎堆赴港上市

今年以来,港股市场IPO呈现井喷式增长格局,截至24日,新提交港股上市申请的企业达398家,远超去年全年的115家,是近十年排队数量最多的一次。

来自毕马威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球IPO募资总额1116亿美元,较2024年同期增长30%,IPO宗数同比增长5%至930宗。其中,港交所以236亿美元融资额重夺全球榜首,美国纽交所(171亿美元)、纳斯达克(157亿美元)位居第二、第三。毕马威中国香港资本市场组主管合伙人刘大昌认为,今年香港将再次登上全球证券交易所IPO募资额的榜首。

各季度业绩有何亮点?今年一至三季度香港IPO发行数量分别为16宗、27宗、25宗,募资总额分别为186.70亿港元、902.11亿港元、788.65亿港元。各季度数据较去年同期均出现明显增长,四季度以来IPO速度进一步加快,截至24日,已有21宗IPO募集资金约705.30亿港元。

就募资规模看,募资超100亿港元的上市公司有8家、占比8.99%,募资在50亿港元至100亿港元的4家、占比4.49%,募资在10亿港元至50亿港元的31家、占比34.83%,募资在10亿港元以下的45家、占比50.56%,东阳光药获批零募资上市。其中,募资金额排名前十的新股累计募资1546.70亿港元,占年内募资总额比重达59.89%。

就行业分布看,药品及生物科技类18家、工业工程类11家、软件服务类10家、食物饮品类9家、汽车类5家、家庭电器及用品类5家。

新股首日表现乐观。除零募资上市的东阳光药外,今年港股IPO的另外88家公司中,63只新股实现首日上涨,14只新股在上市首日上涨超1倍,涨幅最大的金叶国际集团收盘涨约330.00%。

“A+H”股抢抓市场窗口期

港股募资“爆单”背后,“A+H”双上市模式功不可没。

去年10月,香港联交所和证监会的联合声明提到,对符合相关条件的A股上市公司,若提交完全符合规定的申请,监管机构只会发出一轮监管意见,监管评估周期缩短至30个工作日内。今年5月,港交所再次推出“科企专线”服务机制,以进一步便利特专科技公司(18C类)及生物科技公司(18A类)申请上市。

在政策加持之下,“A+H”上市公司数量已达167家,今年内新增17家。新增的“A+H”上市公司多为行业龙头,截至24日,仅吉宏股份A股市值未达百亿元,7家突破千亿元,分别为宁德时代(1.69万亿元)、恒瑞医药(4026亿元)、赛力斯(2169亿元)、海天味业(2158亿元)、三一重工(1868亿元)、三花智控(1742亿元)、蓝思科技(1400亿元)。

“对A股市场市值较大或表现优异的企业而言,大多数都有着全球化业务的资金需求,借道港股链接全球资本确实比较便利。”香港恒生大学商学院经济与金融学系教授曹夏平分析称,香港独特的地位和制度,使得港交所成为连接内地与国际资本市场的“超级联系人”,这是A股市场暂时无法替代的。

截至目前,仅宁德时代、招商银行、恒瑞医药、药明康德、美的集团、潍柴动力6家企业的H股较A股出现溢价状态。曹夏平认为,目前港股估值整体偏低,H股估值一般来说确实低于A股,折价和破发是市场对“A+H”股持担忧情绪的表现,但更值得关注的是港股的流动性和交易活跃度等指标。

对港股IPO排队上市数量本轮再创新高,曹夏平将其归为受需求侧、供给侧双重因素叠加影响,一方面,A股市场IPO排队周期过长、不确定性高,当机构投资者有迫切退出需求时,会“退而求其次”前往港股;另一方面,中概股赴美上市目前面临诸多外部不确定性,部分企业或早期投资者因不愿承担风险而转向港股。

港股上市热还能持续多久?“香港股市作为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这波IPO热潮其实对应着港股市场的整体回暖,像是今年内恒生指数持续上涨,另外就是受国际资本对优质中国资产配置的推动。”曹夏平提醒,随着股指回调、投资者资金配置到位,投资窗口期无法长期持续,届时港股融资热也将随之迎来新一轮“降温”。

据经济参考报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