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热!定价9998元,3小时卖出200台!全球首款万元以下“高性能”人形机器人,身高仅94厘米,体重约12千克

每经记者|李宇彤    每经编辑|程鹏 黄博文    

低价正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迅速拽入消费级市场。

10月23日晚,松延动力公布了其新一代人形机器人Bumi“小布米”(以下简称“小布米”)的首发销售数据:在20点到23点的3个小时内,销量突破200台。据企业官方介绍,“小布米”是“全球首款万元内高性能人形机器人”,定价9998元。

当日,松延动力创始人兼董事长姜哲源在接受包括《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内的媒体群访时表示,人形机器人之前没进入消费级,是因为技术达不到,模型泛化性不够,没法完成养老护理、家政等工作。

姜哲源还表示,此次发布“小布米”,是希望在人形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服务家庭之前,先给人带来情绪价值。在他看来,人形机器人本身不该那么贵,并且本次推出的“小布米”还不算是“消费级”产品,只能算是“准消费级”。

随着头部厂商订单量突破、产业链供应链能力逐渐形成,人形机器人价格也不断下降。在这一背景下,人形机器人距离成为家庭生产力还有多远?何时能真正开启消费级机器人的新纪元?

在“小尺寸”差异化路径上,自研是关键

为将人形机器人价格降至万元以内,松延动力选择了“小尺寸”的差异化路径,这一决策源于其在巴黎举办N2机器人快闪活动时的观察。

姜哲源发现,成年人往往会觉得身高只有1.2米的N2可爱,并乐意与其互动,而小朋友虽然也感兴趣,可一旦靠近机器人就会害怕。他分析后认为,小朋友由于身高和N2差不多,会觉得后者存在威胁。

“我们把尺寸做小,一是能把性价比做到极致,二是因为在物理世界中,产品运动性能与尺寸存在负相关关系。在相同流体密度下,机器人尺寸越小,其运动性能越好。”姜哲源说,“小尺寸对成本控制、机器人亲和力都有重要意义。”

然而,小尺寸机器人的研发难度也体现在方方面面。

姜哲源提到,在算法调试时,小尺寸机器人的轻量化特性导致仿真训练难以准确进行;在硬件设计上,其紧凑的内部空间也对散热、走线、集成化提出极致要求。

值得一提的是,“小布米”的价格能被压缩到万元以内,自研是关键所在。

姜哲源表示,随着价格下探推动市场规模扩大,供应链成本将被进一步压缩。目前,“小布米”的核心零部件已基本实现国产化,除电机外,结构、电路板及域控制器等核心部件均为自主研发。此外,“小布米”的制作还大量使用了复合材料,有助于轻量化与成本控制。

据官方介绍,“小布米”身高约94厘米,体重约12千克,共有21个自由度。具体来说,每条腿6个,腰上1个,每个胳膊4个,达到完整人形机器人的自由度数量。正式上线产品的基本功能包括起身、行走、奔跑、表演不同舞蹈,能完成二次开发,还可以进行图形化编程,结合配套课程做生态开发。

10月23日,“小布米”正式上线京东,并将于10月23日至12月12日期间在京东开启限量预售。

记者了解到,此次松延动力和京东的合作不仅是在销售渠道,也是在生态层面的一次整合。据京东透露,“小布米”还接入了京东的JoyInside2.0附身智能系统。该系统整合京东深度用户洞察,基于京东场景日均超千万次智能交互沉淀,接入该系统的智能硬件对话轮次平均可以提升超120%。

此外,人形机器人的产品质量和稳定性,也是其正式走向C端消费者之前需要迈过的一道坎。

对此,姜哲源在回答《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提问时,并未回避其产品在今年上半年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中出现的摔倒、故障等问题。他坦言,当时产品稳定性不足,但强调经过持续测试与迭代,现有产品的可靠性与耐久性已大幅提升。

当前最大瓶颈是“数据荒”

虽然“小布米”以破局者姿态登场,但无论是松延动力还是整个行业都清醒地认识到,人形机器人要真正成为家庭中不可或缺的生产力工具,依然前路漫漫。

姜哲源指出,人形机器人在面对养老护理、家政服务等实际工作时,当前最大的瓶颈仍在于“数据荒”。整个具身智能领域都面临着真实环境交互数据严重不足的困境,这直接制约了机器人的智能化发展水平。

从“情绪陪伴”到“家庭生产力”的跨越,还需要整个行业在数据采集和模型训练上实现质的飞跃。

松延动力的降价以及近期各厂商陆续推出的一些价格相对较低的机器人,也反映了产业链层面正在发生深刻的升级和改变。

姜哲源解释说,主机厂的价格下探带动了上游供应链的整体降本,这种协同效应让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随着宇树科技等企业即将IPO(首次公开募股),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赛道的关注度还将持续升温。姜哲源预测,明年该领域的资本市场热度将进一步提升,行业发展步伐有望加快。

值得注意的是,在消费级市场快速拓展的同时,工业级人形机器人的发展路径呈现出不同特点。据姜哲源分析,传统工业机械臂作为成熟产业,价格相对稳定,而具身智能类机器人尚处于概念验证阶段,价格因素在当前阶段并非关键考量。

虽然当前人形机器人的主要应用场景仍集中在教育、娱乐表演等领域,但产业界对未来发展路径已有清晰认知。

在这个演进过程中,中国企业正展现出独特优势。姜哲源充满信心地表示,中美在算法和模型层面没有本质差距,而中国在硬件测试方面更具优势。“第一个真正让机器人规模化、批量化进入家庭的国家,一定是中国。”

从实验室到商业化,从表演展示到生产力工具,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在经历关键转型期。随着技术突破、成本下探和生态完善,人形机器人正在一步步走向普通消费者的日常生活。

记者|李宇彤

编辑|黄博文杜波

责任编辑:陈琰 SN225

上一篇:河南农户在破记录连阴雨中抢秋粮
下一篇:多地发生动物遭热成像无人机投箭射杀事件,有养猪场主称发现多支金属箭头,每支重约一斤,且丢失20多头猪
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展示的内容均转载自网络其他平台,主要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者信息传播的目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并不意味着本站赞同其观点或其内容的真实性已得到证实;阅读者务请自行核实信息的真实性,风险自负。

2、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站管理员联系,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的3个工作日内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