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9月5日讯 一年前,我再次当了母亲,当小棉袄喊出那声软乎乎的“妈妈”,眼泪先于笑容涌了出来,像羽毛轻轻地挠着我的心房。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的脑海里浮现出胶东育儿所乳娘的画面,她们用母爱铸就了抗战奇迹!我们怀着崇敬和感恩的心走进威海乳山胶东育儿所,为您讲述“红色乳娘”的故事。
1942年胶东育儿所成立,前后十年间,300多位乳娘哺育了1233名八路军子女和烈士遗孤。她们用乳汁喂养、用身体筑墙,为乳儿撑起了一片希望的天空。在日军扫荡和迁徙中,1233名革命后代无一伤亡。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在那风雨如晦的岁月里,乳娘们每一天都在与死神赛跑。乳娘姜明真为保护八路军子女福星,忍痛将亲生儿子放到山洞,最终导致自己的孩子夭折,而她先后收养的4个八路军子女却无一伤亡。乳娘矫月志为患有严重贫血的孩子连续输血多日,还把育儿所送来给自己补身子的鸡蛋全部喂给孩子;乳娘宫元花为照顾乳儿福勇,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亲戚家寄养,福勇患水痘时,她带着孩子辗转多个村子求医……
我在给我的大儿子讲乳娘的故事时,他问我,“妈妈,如果是你,你会把我放进山洞,抱着别人家的孩子躲避战乱吗?”我沉默了许久……母亲对亲生骨肉的爱源自血脉,是刻在本能里的牵挂,正常情况下,没有母亲会愿意主动抛弃自己的孩子。这更让我对乳娘的作为充满深深的敬佩与动容。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乳娘们做出如此伟大之举?在去乳山之前,我们采访了山东省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林丰勋和济南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赵君。
主持人:是什么力量支撑乳娘们做出如此伟大之举?
林丰勋:乳娘行为看似是违背生物本能的选择,实际上是特殊历史条件下人类心理适应机制的体现。当个体被置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中,其心理决策系统会自发调整价值权重,将集体生存策略转化为个人行为准则。乳娘们的选择,展现了极端环境下人性可能达到的精神高度。
主持人:您指的是集体主义的认同吗?
林丰勋:对。在抗战时期,革命大家庭的集体认同超越了传统家庭观念。根据社会身份理论,当个体强烈认同某个群体时,会将该群体的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孩子是革命的根,保住了孩子,就保住了未来。”这是她们最朴素也最坚定的信念。
主持人:这就是信仰的力量!赵老师,作为心理专家,您读乳娘的故事会有怎样的感悟?
赵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每一位女性内心深处都有一个“母亲”的原型,当她的内心深处被外部环境激活了这个原型后,她就会做出“天下婴儿皆我孩”的外在行为。“狭义的母亲”是一个孩子的妈妈,而“广义的母亲”是“天下婴儿”的妈妈。这是“为母”的天性所然。
红色乳娘,是母亲,是英雄,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精神丰碑”。“我们献出的是自己的乳汁,而战士们献出的是自己的热血。”“部队为穷苦人打天下,把孩子托付给俺,俺就要看得比自己的孩子还金贵。”这是乳娘们的共同心声。洁白的乳汁,鲜红的热血,血乳交融,共同演绎了一首军民情深、生死与共、气壮山河的壮丽史诗。
在阅读与思考后,我想我们的作品还是以乳儿身份来表达,一定是真挚的深情的。深入胶东育儿所现场,一个小摇篮、一双小鞋子、一排排小凳子,再现了当年乳娘们和孩子们的生活场景。2024年7月,最后一位乳娘离开了我们,她的离去让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更加令人怀念和敬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历史的当事人走了,不意味着这段历史也走了。它记录在文献档案中,凝结在建筑文物上,更传承在我们的记忆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下与未来。我们走进小学校园,带领小学生一起诵读。强化历史记忆,增强情感共鸣,希望一种精神能够薪火相传!
莫忘石上血指印,曾拓山河一寸丹。
且将大爱融薪火,敢教青春换碧天。
吾辈自强化春潮,后浪拍岸续征帆。
拼将此身报家国,甘以寸心筑河山。
闪电新闻记者 周诺 报道
发布于:山东